南京南派科技有限公司
025-84542043
13585177764
GBT 6394-2017《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》是中国国家标准,规定了金属材料平均晶粒度的测定方法和等级评定依据。晶粒度等级的好坏主要依据以下标准:
晶粒度等级G是根据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内的晶粒数量来确定的,计算公式为:
G = log2 N + 1
其中,N 是放大100倍下每平方毫米内的晶粒数量。
晶粒度等级G的数值越大,表示晶粒越细小;数值越小,表示晶粒越粗大。
细晶粒(G值大):通常认为晶粒越细小,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(如强度、韧性、疲劳性能等)越好,因此细晶粒(高G值)通常被认为是“好”的。
粗晶粒(G值小):粗晶粒可能导致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下降,因此通常被认为是“较差”的。
比较法:通过与标准评级图对比,确定晶粒度等级。
面积法:通过计算单位面积内的晶粒数量确定G值。
截点法:通过计算单位长度测试线上的晶界交点数确定G值。
细晶粒(高G值)适用于需要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场合(如结构件、航空材料等)。
粗晶粒(低G值)可能用于某些特殊需求(如某些高温材料或需要较好塑性的场合)。
GBT 6394-2017中晶粒度等级通常分为00~10级或更宽范围,具体取决于材料和应用需求。
晶粒度等级的好坏取决于具体应用需求,但通常晶粒越细小(G值越大),材料的综合性能越好,因此高G值更受青睐。